社區原有的組織或社團的領導人通常是各行各業的領袖或精英份子,對社區的活動通常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透過訪問社區居民或觀察社區活動,我們通常能夠察覺到社區的權力分布。就你所觀察的老樹社區而言,社區的組成有哪些人?其中誰可能有權力決定老樹的生存與去留?請嘗試解釋為什麼是這些人而非另一群人。
目前分類:調查紀錄 (8)
- Jun 04 Fri 2010 13:12
社區議題中,可見的影響力團體
- Jun 04 Fri 2010 13:10
社區地圖的可能性
(1)製作土地利用圖:
透過實際走訪調查,將建築(可依使用方式分為:住宅、商業、學校、軍事、醫院、客家文化公園內的展覽館等)、綠地(客家文化公園內的、校園內的、住宅區內的庭院、行人道上的部份等)、馬路(可分為巷道、防火巷、一般公路、橋樑、快速道路等)、水體(新店溪、池塘等)等繪製在地圖上,瞭解不同地方的土地利用,及分析何種原因造成土地使用方式的差異。
- Jun 04 Fri 2010 13:00
居民對於客家文化園區興建的贊成與否
① 贊同原因:希望透過客家文化園區的興建,讓社區的生活機能更好、帶動觀光發展、解決一個環境犯罪死角、促進居民文化生活素養、移樹只有幾棵(最後決議87顆)不會有太大影響、推廣多元族群文化、保留台灣多元民族組成的特色、年久失修的交通博物館本就應該重新拆除建設、驅除原有的遊民、完工後的客家文化園區可成為居民休閒的好去處、原生的樹木未達台北市的樹木保護條件、一般居民不懂樹木的專業,只希望能夠讓社區重新發展,不讓附近的古亭及公館商圈專美於前、質疑護樹團體的數據有誤及誇大,另懷疑他們對社區的了解不深,純粹只為護樹而護樹、建設完天橋後可連接旁邊的河濱公園,讓整個區域成為民眾休閒的最佳場所。
- Jun 04 Fri 2010 12:57
2010/5/27林興里訪談二
日期 |
2010/5/27 |
- Jun 04 Fri 2010 12:54
2010/5/27林興里訪談一
日期 |
2010/5/27 |
- Jun 04 Fri 2010 12:43
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客家文化園區的建設
- Jun 04 Fri 2010 12:04
客家文化園區 老樹議題背景
壹、發展背景:
由於台北市立交通博物館老舊,更因年久失修便成無人管理地帶,周邊環境因此形成了一小片荒地,但也因此有著都會中難見的森林自然生態。但是有著良好的自然環境,並沒有辦法為居民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這邊就像是台北市經濟發展中,被遺忘的一角。
- May 18 Tue 2010 18:02
我們的老樹-客家文化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