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壹、發展背景:

  由於台北市立交通博物館老舊,更因年久失修便成無人管理地帶,周邊環境因此形成了一小片荒地,但也因此有著都會中難見的森林自然生態。但是有著良好的自然環境,並沒有辦法為居民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這邊就像是台北市經濟發展中,被遺忘的一角。

      有鑑於此,台北市客委會和台北市政府決定要將交通博物館改建成為客家文化園區。一來可以進行總體社區營造,二來給予客家文化推廣的舞台,希望透過建設客家文化園區,形成這一代的經濟活動觸媒。

貳、發生爭議:

 舊台北市立交通博物館本身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遼闊的樹林不只成為居民休閒活動的好去處,也成為許多野生動植物的天堂。但在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興建案中,原本的設計藍圖要進行移植大量的樹木、在園區築建跨堤平台,並開發大片梯田和茶園。因上述未經妥善思考的政策,發生引發社會團體的抗議。以下統整列舉。

 1.在園區中建造特定區域,以展現客家意象

 *原案:做梯田、茶園、種桐花林、竹林

 *反對意見:
 1.為做梯田、茶園、桐花、竹林等,將破壞現有林相與生態環境,且也無灌溉的水源,將對原本的地貌,進行人工的改建。
 2.提案中的客家意象過於貧乏膚淺,且砍樹違背客家敬天愛樹精神,應重新思索「台北客家意象」。除了砍樹違背客家人敬天愛物的精神外,桐花也是日治時代所引進的樹種,與客家人的文化並無直接概念,且有「殖民色彩」。

 2.建案對社區的影響

 *原案:客家文化園區的自行車道出口,設於螢橋國中校門附近。

 *反對意見:
 園區自行車道出口離螢橋國中校門口過近,自行車來去可能影響學童上下學安危。

 3.生態環境的危害

*原案:為興建跨堤平台、義民祭廣場、桐花林、竹林、茶園、梯田...等,需移植269棵樹。

*反對意見:
1.跨堤平台面積過大(3400平方公尺),水泥結構物不易散熱,將提高當地區的溫度。
2.各項工程影響原本的林相、動物棲地及整體生態環境。一個自然生態環境的形成,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如果破壞後,很難再回復原本的生態水平。


     參、事件處理:

    ◎參與的NGO團體

     社會團體們決定結合成為聯盟做為抗爭策略。主要有以下團體

    客家公園好好做聯盟:由當地居民與綠黨、環保團體、建築學者等反對移樹的人串連而成。

-都市改革組織OURs 

-綠黨

-台北鳥會、自然步道協會

-聯盟中其他組織

    ◎發展結果:

在經過環保團體發動連署和抗爭、兩次都審會議後,客委會決定同意更改建案。

1.降低區內樹木移植數量至87棵

2.跨堤平台縮小,施工量減少

3.園區內梯田設計取消變更為水田

保留部分綠帶,共保有三塊群體樹林(但環保團體希望保留整個綠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gtree102 的頭像
    geogtree102

    樹.環境.生活.人

    geogtree1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